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助“折翼天使”再飞翔
发布时间:2013-11-01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琳琳好!”听到有人与自己打招呼,周郁琳小朋友会报以淡淡的微笑,慢慢地回应:“叔叔、阿姨好!”脚踩功率车,不时地发出“咯咯”的笑声,这样一个温馨的场面每回看在琳琳妈妈眼里,都会激动地热泪盈眶。琳琳出生时因早产合并脑缺氧造成脑瘫,长到13个月时还不会翻身、抬头、坐等基本动作,全身软瘫。经过惠山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近3年的抢救性康复治疗,如今不仅能坐、站、走,还能扶着跑步机慢慢地跑了。琳琳的进步让一度绝望的家长重新燃起了希望,更坚定了配合康复治疗的决心。
像周郁琳这样的脑瘫儿不是唯一的幸运儿。为了让这些“折翼天使”重新飞翔,从2009年起,惠山区政府将0至6岁的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按照肢体残疾4.03万/人、多重残疾4.56万/人的补助标准,对全区0至6岁的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启动了抢救性免费康复治疗。截至目前,全区已有近50名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接受了免费康复治疗,康复有效率达90%以上。
康复中心康复科负责人金达伟介绍,医学研究表明,0至6岁是残疾儿童康复的最佳黄金期,所以对残疾儿童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最大程度帮助他们重建生活、学习及社会交往能力,将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家庭残疾儿童不错失这一宝贵的康复黄金期,2009年5月,惠山区政府曾先后投入3000万元在前洲街道兴建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引进一系列先进康复理疗设备,对患有脑瘫、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训练,所需的材料费、训练费、食宿费等费用全部由区、镇两级政府承担。针对每一位残疾儿童,中心都会为其制定一套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像周郁琳小朋友从入中心开始,她的康复治疗师景丽亚就根据她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周郁琳的基本情况、拟定治疗方案及治疗目标,在家长的配合下,每天上午坚持2小时的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如今通过肢体训练,她逐步学会了翻身、坐、站等动作;通过认知言语训练,她逐渐学会发音、识人;通过理疗,她学会了进食,流涎也减轻了。如今的周郁琳长得活泼、可爱,还不失调皮,已基本看不出她是个脑瘫儿童。据了解,经过中心短则半年,长则三五年的系统康复治疗,每个残疾儿童的感知、认知、言语、步行、生活自理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中,前洲的顾楷、阳山的沙羿非、沙羿凡双胞胎等儿童已基本实现生活自理,顺利回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学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