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残疾者有哪些心理和行为特点
发布时间:2014-09-22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每个视力残疾者的表现与他们的眼病程度、心理状况、个体适应能力、是否经过训练等有关。盲和低视力患者的共性表现有以下几点:
1、心理
1)
先天性盲和低视力患者对自己的视觉缺陷状况往往不够敏感,没有自然的提高视觉功能的强烈愿望。加上他们常常可以比较自觉地利用其剩余视力,所以,在视觉康复过程中,除非所选配的辅具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直接感受到明显的视力改善,否则他们在心理上很难接受助视器。
2)
后天性盲和低视力患者,在从明眼人生活转向低视力及盲的生活后,阅读、书写能力受到极大限制,由于不能独自外出,长期与主流社会分离,与外界的沟通减少,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机会迅速下降。迅速被动地远离主流生活,生活自理、社交、语言、甚至思维分析能力迅速下降,生活傭懒、体质下降,其焦虑、孤独、忧伤、无助,甚至愤怒的心理反应非常强烈。他们有视觉经验,常常有强烈的康复意愿,但对助视器改善其视觉状况的期待值非常高,常常将目前的状况与视障之前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加上对未来医疗技术的期待,因此,与先天性视障者一样,在视觉康复过程中,除非所选配的辅具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直接感受到明显的视力改善,否则他们在心理上常常处于失望的状态,容易产生对助视器的心理排斥。
2、常见体态行为表现
1) 近视未矫正者,视远物时眯眼皱眉,阅读书写时距离目杯过近。
2)小儿的调节能力非常强,阅读时眼睛非常靠近读物以使目标读物放大。
3)行走时由于看不清物体,常易发生磕绊。盲人由于没有注视目标引导,常表现为低头、含糊、耸肩,类似于胎儿的宫内体态,与人交流时,目光散漫或眼球上翻,无对视视觉交流。
4) 视野明显缩小时,视障者行走时易与周围物体碰撞。其中,视网膜色素变性者夜间活动尤为困难。
5) 有眼肌疾病或黄斑区疾病者易表现出代偿头位,即患者可通过转动头的位置来寻找相对清晰的注视方式。
3.视觉经验
先天性视障者缺乏视觉经验,在康复过程中,首先需要提高他们对外界的认知水平,建立物体形状、颜色、运动,环境方向、距离、空间位置等概念。
4.感觉代偿
视力下降后,其他感觉器官的敏感性会明显增加。在进行视觉康复训练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摘自深圳残疾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