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政协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的资源挖掘与利用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对于惠山来说,这既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责无旁贷的时代重任。

  大运河不仅是昔日无锡经济繁荣的象征,更集聚了无锡文化丰韵、民俗风采,形成了江南的独特水乡风韵,给无锡留下了独特的运河水景和文化。大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牧 (今属洛杜镇),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全长41千米。大运河惠山段流经玉祁、洛社、钱桥3个乡镇街道,“是江南运河文化浸润、经济哺育的中心区域,也是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立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这条走廊与正在逐渐推进中的锡西乡村复兴风光带相交融。大运河流经惠山区17.5公里,哺育了代代惠山人民;大运河文化滋养了惠山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奋力推动惠山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形成示范,传承中华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今年以来,区政协学习文史和文教卫体委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广泛开展了读书活动与交流分享,进行了2次专题调研,查阅了大量各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经验,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无锡市惠山区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建设发展概况

  惠山区扎实加强大运河文化建设,传承好历史文脉,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发展,目前,江南运河文化公园已投入建设,初步完成了以王羲之洗砚池、运河御码头为主要内容的惠山“运河八景”和村前村历史地段、玉祁礼社古村等保护修复。已完成洛社秦巷当铺的修缮工作。已完成大运河绿化段低效用地腾退、六龙段码头整治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青龙山、阳山、西高山的“显山透绿”,通过实施岸坡覆绿、硬质护岸改造、滨水空间重构,美化滨水岸线,拓展绿地空间。

  编制完成《惠山区“十四五”期间名人故居(文保单位)修缮保护和发展利用行动计划》。利用洛社敦亲睦邻节、玉祁凤阜民俗节、钱桥舜文化节等民俗文化平台,对凤羽龙、玉祁龙舞、双套酿酒技艺等省市级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 现有李金镛故居、孙冶方纪念馆、薛暮桥故居等大运河沿线名人博物馆,收集整理了“引水通淤碑”、“修筑堤岸碑”等大运河沿线历史碑刻,为开展文化研究积累史料依据。深入挖掘了“惠山文化”中积极奋进的工商业基因,将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乡镇企业发展史和当代民营企业风采三大主题融为一体,凝炼出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源流,展现改革开放以来,惠山人敢为人先、实干苦干的“四千四万”等特色精神。

  二、无锡市惠山区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分散,欠缺协同联动

  缺乏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存在资源“形散神更散”,多为纷繁零落的资源,品质相对不高,真正转化效率较低,区外联动性不够,区内资源间相互割裂、没有进行串联整合,缺乏联系和科学规划,很难形成合力和对外强势区域项目,无法真正发挥整体效应。“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是运河文化的核心,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的核心并没有完全定位。与运河文化紧密相连的文化核心内容还不够充足。尽管惠山区有着运河文化的“地标”之称,然而不论是知名度,还是社会影响力都相对不够。

  (二)项目支撑乏力,特色难以彰显

  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相较周边禀赋突出、主题鲜明的先进标杆地区,比较优势还不很明显。投资项目规模普遍较小,体量大、拉动力强、业态模式新、市场前景好的龙头项目很少,存在同质化平庸化趋势,面临的竞争挑战相对严峻。但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资源。惠山定式思维需要破除,名人文化荟萃,红色基因深厚,工商文化美名远扬,地方非遗璀璨夺目,更有区域难得的乡村田园风光,在发展上没有实现引领性、探索性的突破,还有项目特色内涵挖掘不够,迎合市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全力守第一、创笫一的主动性还不强。

  (三)文化传承单一,组织机构较少

  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包括锡剧文化、茶文化、船舶文化,还包括各地独具特色的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文化,运河文化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拓展。 而目前对于运河文化研究的组织机构相对较少,运河文化的深刻内涵没有完全挖掘出来。运河文化的传承手段略显单一。目前运河文化传承主要传统的形式展现,而影视剧、文化廊道,文化博物馆、文化论坛等形式较少,且表现形式多样性不够,现多为传统表现方法。

  (四)保障需要夯实,智能亟待构建

  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最大亮点是那一抹清水,这也是运河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源头所在。加强对于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周边环境改善力度仍需加大。在提升环境的同时,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领域也有待持续拓宽覆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要加快。新媒体、新平台、新手段使用还不多,特色还不鲜明,影响力、美誉度还不够大,缺乏推荐引导模块。市场化意识、专业化理念有待提升。经费保障不足,市场刺激有待培育,缺乏投融资渠道和有力资金支持。需进一步推动全区整体化运行。

  三、无锡市惠山区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管理机制,明确战略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快形成统筹有力、联动高效、上下贯通、衔接有序的工作格局。要切实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摆在优先地位,明晰职责分工,狠抓工作落实。坚持持续发展的方针,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充分把握优势条件,顺应大运河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发展规划,要与全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相衔接。要把惠山大运河文化建设融入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之中,明确发展思路、总体定位、形象品牌、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空间布局。探索打造以运河文化为核心,多业态融合补充,完善全域服务体系,深化环境氛围营造。积极对上争取,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职能部门要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办事流程。确保大运河文化带惠山段建设项目能够迅速落地、快速推进。

  (二)强化重点落实,厚植历史根基

  深入梳理大运河文化带惠山段历史文化遗存,按照《惠山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实施方案》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大运河文脉整理和文化研究,提炼总结大运河惠山段的文化精粹和精神价值。进一步加强运河类文化遗存和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编制《“十四五”期间惠山区名人故居修缮保护和发展利用行动计划》。积极梳理重点运河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惠山村前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及文化展示基础设施建设,将江南运河主题公园进一步打造成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十四五”时期重点特色项目。加快锡西乡村振兴风光带一期项目、六次产业园白荡鹅子岸水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等4项列入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打造阳山桃文化、村前文化、礼社文化、钱桥舜文化、西漳船文化、前洲国学文化、洛社运河等一批主题文化项目。

  (三)探索文化精髓,彰显传统之美

  大运河因为文化而活色生香、魅力恒久,惠山区也在千年运河的岁月流淌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仅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精髓,还要进一步探索“惠山走廊”的文化精髓,并且要将这些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进一步打造属于我们惠山自己的运河文化品牌。在保护惠山遗存的基础之上,还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首先是需要极力保护运河的原始风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其次是要适度加强运河的现代化建设,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探索如李金镛故居、孙冶方纪念馆、薛暮桥故居等大运河沿线名人纪念场馆保护利用新举措,放大惠山古今名人效应,提升区域知名度。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人文资源,探索传统生活技艺与方式,传承匠心灵动、精致典雅的江南运河文化内涵,弘扬注重品质、追求卓越的文化风尚。规划建设大运河博物馆和惠山名人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的标识系统建设,打造地方标志性亮点特色,尽显惠山之美。

  (四)挖掘红色故事,弘扬本土精神

  挖掘沿线特色,将历史文化亮点串连,将红色文化经典串连,形成一批运河文化与惠山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当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汇叠加的红色旅游线路。依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持续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全景课堂”,挖掘一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运河文化教育基地,讲好惠山故事。结合惠山独特的历史资源和人文秉赋,打造运河德政文化、忠义文化、书香文化、工商文化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本土特色。通过深度挖掘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坚持科学舆论引导,增强本土文化内涵的情感认同。如依托“一包三改”纪念馆、桑蚕博物馆等,阐释无锡工商业发展历程,传承务实勤勉、开拓进取的工商基因,弘扬敢为人先、求实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实业的社会风气。

  (五)升华运河主题,丰富精神内涵

  随着百姓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日益增长。从非遗主题的角度来说,如“我们的记忆时光”、“舌尖上的美食”、“超级变变变”等各式各样的活动主题,为文化提供了天然的土壤。我们只有继续升华运河主题,才能够充分发挥这块土壤的作用和功效。“活起来、用起来、成长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扩大文创产品的发展空间。在充实生活烟火气的同时,又可以利用转换空间场景以及视觉方式,为升华运河主题带来更多的发展活力。另外,要利用洛社敦亲睦邻节、玉祁凤阜民俗节、钱桥舜文化节等民俗文化平台,继续做透凤羽龙、玉祁龙舞、双套酿酒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继续做深长安剪纸、洛社虎头鞋、阳山糕团等14项市级非遗项目的挖掘利用和宣传展示。用文艺的表现形式,创作一批“沾泥土”“带花香”“冒热气”的运河主题精品节目,走上省级艺术展演的舞台,在闪亮惠山名片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大运河文化“惠山走廊”的魅力,充分展示水韵江南的文化精髓,全面展示丰富多彩的惠山运河文化。

  (六)突出系统提升,营造良好环境

  以锡西乡村振兴风光带建设为主要抓手,全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产业治理体系现代化,全域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优化综合服务配套,为大运河文化带“惠山走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加强智慧文化建设,顺应感知互动等信息服务的新趋势,充分利用本地区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等资源,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手段,将创意、硬件、软件、资本等要素进行整合,推动惠山区文化产业集聚。着力加强全民保护开发,坚持多业共生的理念,注重惠山当地资源本身和环境约束,不可为短期的经济效益而进行过度开发,坚持大力保护、有序开发,保育惠山本土文化原真性,在保护与传承基础上发展,避免最具有价值的文化遗存迷失在市场的洪流之中。推出具有惠山地域特色系列化的电子宣传海报、旅游 MV、微电影、直播,在细分市场高铁、商场、地铁等集中投放。创新大运河文化项目承载者传承模式,避免“承载者荒”局面,确保“后继有人”;创造人才交流平台,为国内外专业学者和相关人才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搭建载体,采取学习访问、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来有效吸收外部先进经验,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带 “惠山走廊”建设。 (区政协学习文史文教卫体委)

电话:0510-83598637    地址:无锡市惠山区文惠路8号

备案号: 苏ICP备09100111号   版权所有:政协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委员会

无锡市互联网违法和有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