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特别是新冠疫情影响,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形势十分严峻,就我市而言,每年都有多名中小学生自杀身亡的情况。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约有三到五千万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且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压力大。相关统计表明,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是学业压力,将近一半的学生自杀是由于学业。而学业压力又与现行教育评价与管理体质造成学业高压状态相关。
二、身心发展不成熟。青少年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使得他们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容易感到失望、痛苦、悲伤、激愤等负面情绪和严重挫折感。心理的不成熟加上情绪的复杂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
三、家庭关系影响。经调查,青少年心理危机爆发集中在家庭场景,多源于亲子矛盾激化。家庭功能不良,包括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矛盾冲突、家庭教养方式的不一致等问题也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四、学校现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由于学校专业心理教师资源不足,水平不够,导致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浮于表面,心理筛查也只是老师机械的填表或是让学生自评,其筛查质量不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会甚至不敢介入,给与学生有效帮助,因此很难起到危机预防和提前干预的效果。同时,随着社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提高,对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有减责、免责要求,学校对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的“防御性”进一步增强,一发现点“苗头”,就会把学生推给家庭,要求休学、领回家。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教育评价与管理系统的改进与完善方面下更大功夫
1、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化、综合化,让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分数,加强在校中小学生挫折教育和学生自我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教育,打造心理辅导特色专业课堂,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硬件建设标准的同时,切实落实心理健康课程的真实开展、有效开展,并把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考核。
2、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招聘中增加心理健康教师的招聘人数,逐年增加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在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还可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中,通过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对现有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建议教育、卫健、民政、共青团、妇联等多个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营造珍爱生命的浓厚氛围,整合公众资源,营造共同参与的社会教育环境。应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公民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作,联合社工站(社区社工室)、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关爱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妇女儿童之家等平台,建立青少年极端行为预警数据库,建立新时代居民心理健康辅导站,及时发现心理困境青少年,组织具有专业资质的志愿者深入社区定时开展心理辅导,给予专业的援助,同时以社区为依托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摒弃功利主义的成才观,倡导正面管教等科学育儿方法,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家长学校等,定期举办在校中小学生或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各级政府应当安排在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和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
三、加强学生心理干预和自杀预防机制建设
在学校专业心理师资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联动社会力量,如专业人士、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以购买服务项目化运作等方式联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评估和辅导等服务,围绕生命保护,构建多方联动,有效支持,相互合作的新的工作系统,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干预和自杀预防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