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调查和研究表明,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双减政策、延时服务等诸多因素影响,学校教师工作时长、工作强度、工作要求、工作压力等增强,健康状态总体不容乐观,且呈逐年加重趋势,而作为教育主要实施者,其会对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教师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生理方面,如慢性咽喉炎、静脉曲张、痔疮、颈椎病、眼睛疾病、呼吸道疾病、心脑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职业病;而心理方面,如性情急躁、精神不振、失眠焦虑、倦怠摆烂、抑郁厌世等,据不完全统计,高达53.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而相对于显性的生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常因其隐蔽性、长期性、隐私性等被忽视,而恰恰教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甚至是伤害到教育对象——学生。西尔伯曼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不良情绪会使得他们更专注于控制、秩序和时间表,更强调学生的服从性,从而抑制学生的创造力。据此教师的健康问题要得到社会高度关注。
造成教师健康问题加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工作时间长,随着延时服务的开展、防疫要求、各项工作检查验收等,现教师大多是“工具人”基本7点上班,6点下班,外加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学习写作、家校沟通等,教师睡眠时间普遍不足7小时,且睡眠质量不尽人意。休息日也时常安排了培训、进修、加班等;2.标准要求高,双减要求减负增效,让社会、家长将望子成龙的强烈期望全部转化为对校内教师的要求。同时随着网络的发达,信息公开化,竞争愈加激烈,社会要求及教师自我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所不能”。然教师的劳动付出和教育成果往往很难成正比,导致家长不理解、不认可,质疑攻击,使得教师产生自我怀疑、否定,在工作中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心理上患得患失,从“不敢为”到“不能为”最后“不作为”。3.保健意识差,繁重的教学工作让教师身心俱疲,强烈的责任心让教师轻伤不下火线,知识分子的清高让教师难以启齿自己的郁闷与病痛,单一的社会交往让教师生活与工作界限不清,这些让教师健康意识淡薄,不能清醒认识自己的病症。
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1.专业的心理筛查与培训。政府关心教师健康,每年组织体检,建议在体检中加入心理健康筛查或心理测量等相关项目,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早发现、早治疗。当遇到教师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完整清楚地记录其教学情况以便及时阻止不良影响的发生。其次,鉴于市场上专业心理师难求,建议区级学校联盟,安排专业的长期的个性化的公益心理健康咨询、培训及辅导等,助力医患彼此建立信任感,利于教师正视自身问题,医生对症下药。
2.家长与社会的支持合作。社会面要教师维护合法权益,多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积极优化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让家长转换思想,多关心孩子的情绪,与教师多交流,积极参与,理解支持教师进行“全人”教育,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教育行政部门要关心教师,统筹安排工作,合理科学完善评价机制。学校管理人员也应该在发现教师心理问题时,动态调整其教学工作量,创建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及时帮助其解决当下问题。
3.教师的认识能力提升。教师要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通过专项培训、专业辅导等,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积极为自身健康而努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增强锻炼和自我保健意识。教师要正确理解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合理解决工作中发生的各种矛盾。教师要学会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对于心理疾病,教师要学会正视,不讳疾忌医,做好自我调节。教师还应主动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规律生活、合理膳食、加强锻炼、培养爱好等,以此激发对生活、生命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