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乡愁”无处安放

发布时间:2021-08-16  来源:崇德倡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会走在乡愁的路上。

    十多年以前,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只要听到或看到“黑土地”“松花江”这些字眼,心头跳跃的情绪就如同年少时遇见暗恋的姑娘。那时候的我,连做梦都奔走在回家的路上,只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有萦绕在耳畔的乡音,有总也吃不腻的家乡味道,有难以割舍的山山水水。

    但随着在无锡工作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感觉也愈加强烈。尤其当有了自己的孩子,那种在异乡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我对老家的乡愁仿佛春天开河的冰凌,再坚强也躲不过慢慢被融化的命运。

    最初的那份乡愁随着人生的维度与现实归属感交织在一起,复杂却又简单。

    前几日,我有幸参观冯其庸学术馆,一则“瓜饭楼”的故事让我更深体会到了乡愁对人生成长的意义。冯老曾说:“无锡前洲老家的西墙下有一片空地,长满了杂草。每到秋天,大人在这里种的南瓜就会丰收,那硕大的金黄色的南瓜,一个个在叶子底下露出脸来,可好看了,这可是我们一家人秋天的粮食啊。”冯老在这段以瓜代饭的贫苦往事中流连忘返。他30岁离开无锡客居京华,在离开故乡的漫长岁月里,魂牵梦萦的始终是养育自己的这片故土,叶落归根的乡心乡情历久弥新。“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我猜,这清香不正是瓜饭楼里苦难岁月读书求学,却安之若素乐在其中的清欢么?这个别样的瓜饭楼,也成就了冯其庸的精神故乡。

    这种“乡愁”已不属于地理范畴,镌刻的是精神成长的家园。

    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后,我曾采访过一名违纪干部,他对自己的贪腐行为痛心不已。回顾二十余年法院工作的历程,最让他难忘和感到温暖的,正是那段为事业艰辛奋斗、清苦朴实的日子。在忏悔书中他写到:“忘不了,曾何时,穿着旧式的制服去送法下乡;曾何时,穿着单鞋,在零下十几度的雪地里送达法律文书;曾何时,在家写法律公文至深夜,妻儿早已入睡……”从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对亲友家人的歉意,对贪欲膨胀的悔恨……但都不及对事业奋斗成果付诸东流的那种失望。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拼搏一生为之付出的事业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乡愁”吗?扎下根来、埋头苦干、辛勤耕耘,人们挥洒的不仅是汗水,更有克服万难、披荆斩棘的血和泪,而这种人生事业的“乡愁”同样浸透着对血沃之地的思念。

    那方叫做“乡愁”的“土地”,让我们无论悲欢离合还是喜怒哀乐,都不曾忘记它,那烙印就像春蚕吐丝,似有还无又如影随形,一辈子让人牵挂在心上。当我们回望走过的路,你是否在思考,今天的远行,能否让心中牵挂的故乡安心,能否让那些伴我们走过一段段旅途的“乡愁”有处安放?(作者:叶涛)

(来源:崇德倡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