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报》刊载|让绿水青山造福乡亲

发布时间:2024-04-01  来源:

  4月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了惠山区纪委监委题为《让绿水青山造福乡亲》的文章,全文如下:

 

  干净整洁的柏油大道、井然有序的江南人家,春天的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桃源村桃花如海、人头攒动。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谷一边指导桃农们施肥授粉,一边思忖着如何推动村里的一三产业进一步融合,让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进新时代的桃源村。

  1972年出生的张谷担任桃源村党总支书记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来,他带领村民们建成标准化桃园2800亩,打造了远近闻名的桃源“网红打卡地”,村集体收入与村民家庭收入大幅提升。桃源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张谷也被评为中国好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张谷刚担任桃源村党总支书记那会儿,这里还是个缺乏产业支撑的经济薄弱村,村集体年收入不足50万元。应该怎么建设桃源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桃源村?带着这样的思考,张谷走遍了村里的每户人家,咨询了数位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专家。在艰苦、细致的调研中,张谷的新农村发展思路也逐渐清晰:“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桃源村工业用地短缺,我们要想让老百姓富起来,还得用好家门口这片美丽的桃林!”

  “这是京红,这是白凤,那是湖景……”走在桃林边,张谷对不同的水蜜桃品种如数家珍。然而,曾经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村里的桃子品种少、个头小,每到收获季节,村民们只能顶着盛夏的烈日,用板车拉着桃子上街去零售,不仅人辛苦,而且桃子价格低、破损率高。“没有技术,光靠苦干是不行的。”张谷召集村“两委”干部反复研究,决定聘请专家指导村里的桃树种植。他抓住“无锡院士之家”落户阳山的契机,用“三顾茅庐”的热忱,请来江苏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开设“林果夜校”“田野课堂”,为桃农面对面讲解品种选育、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得到专家“补课”后,桃源村种桃专业能力明显提高,在选种、修枝、点花、套袋等各个环节都更加科学高效。

  为了进一步提升水蜜桃种植效益,张谷又在土地经营模式上进行探索尝试。他带领桃源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让水蜜桃种植迈上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道路。“原先,家里的9亩地分散在村里,东一块,西一块,干活麻烦不说,新设备也用不起来。”桃农老刘介绍,“现在村里把土地集中起来重新流转,生产效益提升了,产量也上来了!”

  几年下来,桃源村的水蜜桃产业蓬勃发展,亩均产值已超3万元,村民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变富裕了。张谷却想得更长远:“如果我们的收入来源只有售卖水蜜桃这一种形式,以后桃子的产量、单价遇到瓶颈时,桃源村的发展可能又会陷入停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山南头一带。作为阳山的“东南大门”,山南头毗邻高速公路和省道,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都比较优越,而且这里以前是拆迁村,因历史原因没有全拆尽,留下一些空置农屋。

  “把这些空房子利用起来,发展旅游、餐饮等新业态,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给水蜜桃打广告,一举两得!”借着省市有关政策的东风和区委巡察整改的契机,张谷鼓励村民们流转闲置宅基地使用权,租借给商业公司创办民宿、农家乐。起初,一些群众和投资者对产业发展缺乏信心,张谷一方面深入农户,向大家展示山南头发展的蓝图;另一方面,多次前往投资公司,和老板谈田园情怀、谈桃源梦想,吸引企业来山南头创业发展。在张谷的不懈努力下,很快就有咖啡、民宿、茶舍等25家新业态落地山南头,桃源村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长年与村民们打交道,张谷没少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纠纷。对此,他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优势,组织村民推荐有群众基础、有丰富调解经验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老娘舅”“微自治”两支党员先锋队,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化解村民之间的大小矛盾。前些年,村里的前寺舍自然村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村民们对专家的设计方案各有看法,意见不统一。张谷就请“微自治”小组收集汇总群众意见,再由他们作为代表和设计师坐下商量。大家经过反复讨论,结合周敦颐后人的历史渊源,建设了爱莲亭、观莲台等景点,还根据村里种植水芹、莲花的地域特点,挖掘出“勤廉”文化,打造了“勤廉”池等廉洁教育场地,既体现了本地特色,又提升了文化品位。

  “我心里有个桃源梦,那就是种世上最美味的桃子,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品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让绿水青山造福乡亲!”回顾十几年来的追梦历程,张谷深情地说。

  (作者:刘思阳 张红红)